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案

土壤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5-21 16:53:20
土壤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土壤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土壤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土壤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知道土中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了解土的主要种类(如:黑土、黄土、白土、红土等)。

2、了解土对人类的作用,萌发珍惜土地的情感。

3、知道植物生长离不开水、空气、肥料和阳光。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每组幼儿一盘土壤。(四人一组)

3、实验用的酒精灯、铁架、杯子、连根的干枯青菜。

4、植物头饰。

5、四袋不同种类的土壤标本。(黑土、黄土、白土、红土)

6、一袋泥土。

活动过程:

一、植物为什么会干枯

1、幼儿扮成各种植物,老师扮成植物“花姐姐”。

引导幼儿讨论:植物生长离不开什么?(用故事“干枯的青菜”告诉幼儿植物一般离开土壤会干枯)。

2、小结:引导幼儿自己小结,(小鸟爱树林,鱼儿爱海洋,我们植物爱的是土壤。)植物的家是土壤,离开土壤会干枯。

二、土中有什么

1、用多媒体课件让幼儿知道土壤中有水、空气、肥料(是树叶、草等的腐烂物),和植物生长过程。

2、请幼儿捏捏地里的土壤是干的,还是湿的,说明土壤中有什么?(水分)

3、请幼儿肥土壤放入水杯中,又发现有什么?(空气)

4、把土壤撒在石棉网上加热知道土壤中有腐烂的树叶、草等,这就是肥料,它们能燃烧。

5、小结:原来土壤里有这么多宝贝,它真像一个聚宝盆、空气水分里面藏,土壤是个大宝库,植物生长有营养。

6、引导幼儿仿编儿歌:“鸟儿爱树林、鱼儿爱海洋,植物爱的是土壤,土壤是个聚宝盆、空气、水分里面藏,土壤是个大宝库,植物生长有营养。有了营养,幼儿模仿植物生长的过程。”

三、土是什么颜色的

1、幼儿知道土中有什么后,去花园里看看地上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黑色)后出示黄土、白土、红土,原来土有几种颜色。

四、土的其它用途

1、出示“砖、瓦、陶器皿,让幼儿看,让幼儿摸摸后,告诉幼儿这些都是用土加工以后做出来的。

2、小结:土壤对植物有用,对人类的用处也很大。

五、延伸活动

与“土”交朋友让幼儿自由玩土。

活动反思:

根据大班幼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所以选择了—植物的家园“土壤”这一课题。意在让幼儿通过操作实验活动,初步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土壤。重点了解土壤中有水、空气、肥料,一般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培养幼儿观察事物、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土壤大班科学活动教案2

设计思路:

本活动源自团结版教材(中班下)科学活动《土壤的秘密》。进行该活动时,我班科学课题“神奇的土地”系列活动的开展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即“土壤与动植物的关系”。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阶段一:土壤的种类”的活动,孩子们通过采集、观察、分类等活动,已对土壤的种类有了一定的了解。

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而本活动的探索对象:土壤,对孩子们来说,更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他们眼里,随处可见的土壤对是那么地神奇又是那么地神秘。土壤里究竟有些什么?为什么植物和动物都可以在其中生存?因此我们结合“小工具、大妙用”的主题,针对我班幼儿年龄特点与知识经验积累,设计并开展该活动,旨在通过观察、比较及操作活动,带领幼儿探寻土壤的秘密,走入神奇的土壤世界。同时,通过对土壤的探索,引导幼儿建构延续的、系统的、自主的知识学习体系,为其今后的经验获得和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土壤的乐趣,养成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探究精神。

2、尝试利用各种工具探究土壤里的成分,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比较能力。

3、通过观察和实验,利用各种工具分离土壤中的.不同颗粒,寻找土壤中的水与空气等成分。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通过游戏、操作、实验等掌握了分离不同物质的方法及感受空气存在的经验。

2、教师准备:干燥的土壤、小勺、一次性纸杯制成的筛子(洞眼大小不同)、搅拌棍、纸碟(标明大、中、小)、量杯、卫生纸、透明水杯。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谈话:我见过的土壤。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曾经在各种不同的地方采集过各种土壤,你们都在土壤里发现过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干燥的土壤,发现土壤中颗粒大小不同

(1)教师提问: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些土壤里的颗粒大小一样吗?

(2)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才能将这些大小不同的颗粒分离开?

3、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分离土壤中大小不同的颗粒。

(1)看一看:桌上有些什么工具?

(2)想一想:可以怎么用?

(3)做一做:幼儿在舒缓的音乐中,分成三组,分别用小勺、筛子和水来分离土壤的大小颗粒。

(4)说一说: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方法与步骤。

(5)比一比: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引导幼儿从操作完成速度及质量方面进行比较。

4、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探索土壤中里看不见的东西。

(1)引导幼儿讨论:土壤里还有什么看不见的秘密?

(2)想一想:怎样让土壤里的这些秘密都显示在我们的面前?

(3)试一试:提供水和纸巾,鼓励幼儿探索土壤中的秘密。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5、师幼讨论:土壤里还有什么秘密?怎样发现这些秘密?

活动提示:

1、此活动的重点是利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分离土壤中大小不同的颗粒,探索土壤中看不见的东西,如水和空气。此活动前,幼儿要有采集土壤、观察土壤的经验,并对土壤的特性及种类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外,幼儿还应掌握使用简单工具进行科学实验活动的基本方法,如筛选、搅拌等。活动中,教师一是要指导幼儿学习正确的实验方法,二是要引导幼儿思考不同工具和方法的优劣。

2、操作过程中,教师可提供一些常见的或废旧物品制作的工具,如透明的一次性水杯、一次性碗等作为幼儿的操作材料,既可以废旧利用,又可以保护环境。活动结束后,还可以将操作工具投放到活动 ……此处隐藏1208个字……哪里?

教师小结:原来植物都有根,都长在植物的最下面,都爱住在泥土里。

二、幼儿通过尝试、初步认识一些植物的根

1、幼儿动手试着寻找植物的根。

师:(出示种在沙盘中的植物)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植物,请你们找一找它们的根在哪里。找到以后想一想: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在哪里?它的根是什么样的?

2、介绍三种根的外部特征,与周围小朋友比较不同之处。

师:(请一名幼儿上前)请你告诉小朋友,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在哪里?它们根是什么样的?

幼:我找到的植物是葱,它的根长在泥土里,拔出来时都是泥,后来我把它放在水里洗了洗,根就变得白白的,一根一根的,细细长长的,像面条,像头发,像许多线,像老爷爷的胡须……师:刚才小朋友说的真好,这种根真的很像老爷爷的帮须,谁能用两个字说出,像胡须一样的根叫什么根?好,我们就把这种根叫须根。还原哪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须根?

幼儿抢着说:我找到的小麦的根是须根,我找到的芹菜的根是须根,我找到的水仙的根是须根……师:老师也找到一种根,你们瞧,这棵菠菜的根中间是直直的,哪些小朋友也找到了这种根请举起来。(师生共同检查是否正确)我们给这种直直的根起个什么名字?

师:还有一些小朋友找到的根和我们的不一样,请你们把它们拿到上面来。大家看一看,这些是什么植物的根,它们长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们给它们起个什么名字?

3、教师小结三种根的外形特征。

三、给植物的根找家师:宝宝要回家了,请你们把这些须根、直根、块根送回它们自己的家。

四、了解根的功能用途

1、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根的作用。

2、介绍根和人类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植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指出根和人类的关系:可食用(请幼儿品尝萝卜片、山芋片)。可以做中药,可以制作根制工艺品。

3、防止水土流失。

介绍根生长在土壤里可以防止水土的流失。

五、延伸活动:制作根制工艺品。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土壤大班科学活动教案6

活动一

目的:

1.知道土中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了解土的主要种类(如黑土、黄土、白土、红土等)。

2.了解土对人类的作用,萌发珍惜土地的情感。

准备:

1.知道植物生长的三要素:水、空气、阳光。

2.每位幼儿到种植园取一小盒泥土。

3.实验用的酒精灯、杯子,连根的干枯的青菜、花、树标本。

4.四盒不同种类的土壤标本。

5.可以种植的小菜秧、树苗、花苗若干。

6.录像机及录像带、电视机。

过程:

一、植物为什么会干枯

1.出示连根的干枯的青菜,请幼儿观察:青菜怎么样了?(干枯了。)为什么会干枯?(因为菜根离开泥土了。)

2.用同样的方法出示干枯的花、树,让幼儿观察并思考:它们为什么会干枯?(因为它们都离开了泥土。)

3.小结:一般来说,植物在泥土里才能生长,离开土壤就会干枯。

二、土中有什么

1.请幼儿捏一捏从种植园取来的泥土是干的还是湿的。(湿漉漉的。)这说明泥土中有什么?(水分。)

2.请幼儿把一块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观察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气泡上升。)这说明泥土中有什么?(空气。)

3.把泥土撒在石棉上,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引导幼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会冒烟。)为什么?(泥土中有树叶、草等各种腐烂物,能燃烧。)

4.小结:植物能在土壤中生长,是因为土壤中有水、空气和肥料。

三、土是什么颜色的

1.从种植园取来的土是什么颜色的?(黑色。)

2.除了黑色的土,你还看见过什么颜色的土?(逐一出示红土、黄土、白土标本给幼儿观察。)

四、土有什么用

1.录像画面一:广阔的田野。

引导幼儿讨论:田野里有了土能生长什么?(水稻、小麦、油菜、棉花、各种蔬菜等。)

2.录像画面二:高山、丘陵。

引导幼儿讨论:山上有了土能生长什么?(树、竹、花、草、蘑菇等。)

3.录像画面三:砖瓦厂。

引导幼儿讨论:造房子需要什么材料?砖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4.录像画面四:各种陶瓷器皿。

引导幼儿讨论:陶器、瓷器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5.小结: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东西,是植物的家园,我们应珍惜每一寸土地。

五、与“土”交朋友

按幼儿意愿将幼儿分成三组,其中一组幼儿把小菜秧种到种植园里,一组幼儿把小树苗种到幼儿园的空地里,一组幼儿把花苗种在小花盆里。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自己种植的小菜秧、小树苗、花苗的生长情况。

活动二

目的:

1.引导幼儿感知并区分粘土、沙土、壤土,初步懂得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准备:

“种子宝宝”图一幅,沙土、粘土、壤土各一大盆,每人三个易拉罐(底部穿孔),每桌一小盆水,豆种若干。

过程:

一、产生兴趣

1.出示图片。“种子宝宝”想找个合适的地方安家,成长为健壮的苗苗。它们找呀找,发现了三种不同的土壤。

2.出示三盆泥土。这样“种子宝宝”不知道到哪种土壤安家最好,请小朋友来帮助它。

二、感知并区分粘土、沙土、壤土

1.请幼儿分别用小罐装三罐土,引导幼儿看一看、捏一捏,比较这三种土的不同。

2.小结:粘手的土叫粘土,沙粒很多的土叫沙土,既不粘手沙粒也不多的土叫壤土。

3.请幼儿分别向三罐土浇少量水,说说看到了什么现象。(水积在粘土上长时间渗不下去,壤土中的水慢慢被吸收,只有少部分水从罐底流出,沙土中的水大部分较快地从罐底流出。)

4.小结:粘土能保留水但不通气,沙土不能保留水但通气性较好,壤土能渗水且比较通气。

三、帮助“种子宝宝”安家

1.“种子宝宝”应挑选哪种土壤安家才合适?为什么?

2.小结:“种子宝宝”在粘土中不易呼吸到空气,在沙土中不易喝到水。只有在壤土中安家才最合适,因为壤土又透气又渗水。

3.请幼儿把豆种撒在壤土罐中。

活动延伸:

分别在沙土、粘土、壤土中撒入种子,引导幼儿每天观察“种子宝宝”的生长情况。

《土壤大班科学活动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