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现代诗。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感。”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时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主题上,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二、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农村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对刚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他们都是农村学生,他们渴望农村以外的生活,这符合诗的意境,也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根据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等重点词语。(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
2、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象征手法,比喻的修辞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自主学习为主,以辅导学习为辅,掌握课文内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读带动对作者情感和语言的感悟。
3、用品味图片的方法加深对“山”和“海”艺术形象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鼓舞人们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到达理想境界的情感。
2、在学习中获得美的熏陶,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现代诗歌,其重点应该放在朗读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这样安排: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四、教法及学法分析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实物图片,以增强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法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1、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兴趣。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平原地区,而是生活在周围满是大山的山区里,你会想做什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王家新的诗歌,感触一个山里的孩子的内心感悟和成长历程。”
1、检查基础知识的预习,借此扫清文字障碍,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2、感受“山”“海”之行
(1)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在听读中划出有关“山”“海”外观的语句。
(2) 配合诗句,展示相关图片,如无数座相连的山,海涛汹涌的大海等,使学生对山、海有初步印象。
3、感受“山”“海”之形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2)2个学生合作朗读课文,每人一句,其余学生做评价、指正。教师适时指导朗诵,包括读音、停顿等。
这样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体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评价朗读的同时想象意境,感知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1、感悟“山”“海”之神
再次朗读诗歌,思考问题
(1)、“我”小时候为什么想见山那边的海?见到了吗?
(2)、怎样才能见到“海”?见到海的心情如何?
(3)、我小时候和长大后所说的“山”“海”一样吗?“我”爬山看海的经历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研究,深入理解“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感悟诗歌主旨。
1、拓展延伸,感悟大海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给学生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
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这是结合课文的一次练笔,让学生结合本文的象征写法,发挥想象,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大海。
2、读文悟意境
配乐师指名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其余学生闭眼体会意境,结束本课学习。这一设计既能让学生生动地在脑海里浮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又能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感受语文的审美情趣。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群山 比喻
海 比喻
爬山 比喻
象征手法
重重困难 理想境界 艰苦奋斗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板书:课题及作者 朱自清),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
下面我将从课标要求、教材理解,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逐一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 ……此处隐藏15565个字……法,撷取身边小事来体验、感悟生活。以读为主,读写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
(3)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教学重点:
(1)体会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及散文的阅读能力。
4、教学难点:对人与动物之间信赖关系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难点就是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触动他们的心灵,体会依赖的基础,及更加深广的意义。
二、说教法
关于教法,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朗读法和情境教学法的结合,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可以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创造出温馨和谐、情意融融的优美情境,激发学生发挥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让他们在欣赏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另外,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在自读中上感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自主、互助、合作的学习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
三、说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新《标准》也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阅读、讨论、探究出本课蕴含的哲理。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这种新的学习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针对这篇散文的特点,我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学会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过语言文字看到背后的意思。教师应着力训练,遵循“示范——尝试”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这也是给学生散文阅读基本功的一个锻炼。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欣赏一组大自然中鸟儿自由飞翔的精美图片(配班德瑞《迷雾森林》),让学生在音乐中进入文境,并畅谈感想。
师导入课文:是的,鸟儿那自由飞翔的身姿,色彩绮丽的羽毛,以及婉转多变的歌喉,为世界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意趣,这让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盛赞不已,写出了许多充满灵性的诗歌与文章。有位作家还在自己的书房里给珍珠鸟安了个温馨、舒适的家,他就是作家冯骥才。这样设计在课前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奠定学习本文的感情基调,珍珠鸟在这样的氛围中翩然而至,自然也就有了“信赖”与“被信赖”的一幕。
2、初读课文,感受情意:学生朗读,配乐班德瑞《寂静山林》,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课文中作者为鸟儿做了哪些事?
(2)小珍珠鸟有什么反应?
(3)我从中获得了什么感受?旨在让学生在听读中初步感知的课文,为下文对人与鸟之间真情的理解做铺垫。教师适时点拔总结。
设计以上问题,不仅让学生探究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明确化,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把握;而且让学生学会筛选课文中的有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谈阅读感受或受到的启示。由此引导学生走进文章,通过精读研讨,看看人与鸟的信赖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3、品味语言,阅读赏析:教师引导:
我想许多人都可能有过养鸟的经历,但能从中感悟到如此纯挚美好的感情和至真至纯的人生哲理,并把它用如诗如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人一定不多。作者善于感悟生活中的美,并善于表达,才使这份真情得到传递、滋润许多人的心田。我要求学生选读自己最喜欢的或最感动的语段或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自由朗读)在我的逐步引导中,大家都能找到4--6自然段、第8—10自然段、13-14自然段,特别是雏儿“鸟儿啄书、喝茶”、“鸟儿在我肩头睡觉”等内容,并从中都能体会到小鸟的活泼可爱,品味到“我”对小鸟的的关爱、呵护,并领悟到人、鸟的接近,表现在举止之上,这些举止是理解,是尊重,是包容,是沟通,是“人鸟合一”的感动。读书要品味,就是要能从语言文字里读出味道来,这叫“言外之意、言中之情”。这个过程首先在小组里完成,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并且还要求他们朗读,还要告诉同学们应该怎样朗读品味,才能表达出文章的感情,这主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学生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兴趣倍加浓烈,探究阅读的层次和空间更加深广。
4、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鸟儿啄书、喝茶”、“鸟儿在我肩头睡觉”等两个场景几乎让所有人怦然心动,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这幅画取个题目,并说出理由。(出示人鸟相亲图)
(2)仿句练习: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赖,往往。这个设计让学生在我写作运用中深入感悟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乃至为人处世的哲理,体会文章情感和思想的精彩之处。同时学习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撷取身边小事来体验、感悟生活。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在方法上课内实现向课外的延伸,将学生课外阅读、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提升与迁
5、学生自结,归纳收获:可围绕“如何朗读”、“如何赏析散文”、“如何联系现实”等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6、作业布置:你的童年中有过小动物相伴相随吗?请拿起笔来写出你与它相伴的经历,记录下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旧时光吧?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500字左右。这样的作业提醒每个学生,我们对文章美好情感的感知和深刻哲理的领悟不仅停留在认知,更反思和促成我们的实际行动。
7、板书设计
我的爱护:不看、不管、不赶、不写
鸟的变化:显得怕人一渐渐胆大一已经放心一完全信赖
关爱理解尊重信赖
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纲举目张、巧妙妥帖,这既抓住课文精要,又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