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段射线直线》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线段射线直线》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线段射线直线》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线段,能区分线的曲、直,为本课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但是由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无限”到“有限”的概念,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认识射线、直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副三角尺。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2、说学法: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评价欣赏线条美
教师创设学生喜欢的线条情景图,引出了直线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射线
1、激趣引入手电筒,并出示。
你用数学的眼光看它是一条什么线?能把它画下来吗?
介绍线段,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
2、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穿过窗户、透过云层、射向宇宙
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
指名画学生自己想象的这样的线,小组讨论谁画的比较合理,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这种线吗?
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线叫———射线。
(三)认识直线
老师出示另一把手电筒,让学生猜猜老师会怎么玩这两个手电筒?能玩出什么来?
1、拼、打开成一直线,(两端无限延长)
2、让学生画出这这样的直线。
3、认识了三种线,让学生用动作和语言相结合把他们表示出来。大家一起来做一做。
4、在你看过的书或看过的电影中有没有象直线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的情况?
(四)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
1、看黑板上的图说一说,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
2、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3、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板书:
4、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课堂活动第一题)
(1)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经过一点能画几条直线呢?学生动手操作。
说明: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学生动手操作。
说明:过两点只可以画出一条直线。
5、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1)学生独立观察图并小组交流:哪条最短?你还能想像出连结两点的其他线吗?那些线与线段相比,长度怎样?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中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线段射线直线》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直线、射线、线段》是选自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几个方面说说我对这节课的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一节线段、射线和直线数学概念后,回过头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性,即通过“叠合法”、“度量法”对线段进行长短的比较,“尺规法”画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或画已知线段的和、差、倍等,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础性知识,在今后的几何学习中,“叠合法”、“尺规法”还有较多的应用,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今后进行几何的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经验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纲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会一条线段与已知线段相等。
2、使学生发现线段长短比较的一般方法。
3、会用几何语言表示两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
4、了解线段线段和、差的概念。
5、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画两条线段的和、差。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2、经历个体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合作化学习过程;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探求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尺规法的运用。
难点线段的和差的概念涉及形与数的结合。
二、说教法: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这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要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教学”的观点,也符合教学论中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教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这符合教学论中直观性原则与可接受性原则。
三、说学法:
借鉴杜威的“做中学”的思想(即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的思想),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通过猜一猜、画一画、辩一辩、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并经历个体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合作化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在问题情景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此我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
通过教师擦黑板,老师没有擦到而是找了一位比老师还矮的同学来擦,然后学生掂起脚擦到了,教师很幽默的问大家:“这是不是说明这位同学要比老师高呢”从而引入本节内容。
设计目的:通过创设适合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对故事情节深入思考,找出解决问题即是要比较线段的大小,从而引出课题。
(二)、实践探究
1、出示一条线段,怎样做一条线段与这条已知直线相等。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归纳总结出两种画法。
(1)度量法
(2)截取法(使用量角器)
2、生活感悟:
①通过实物的比较与方法的运用,初步明确两个实际物体的长短或高矮的比较方法。(可能出现的方法:度量法,叠合法)
②请同学们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说明怎样比较你所举出的实例的长短(可比较长短或高矮的物体)
学生活动:(2—3分钟)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充分感悟生活中实物长短的比较
教师准备基本工具:刻度尺,圆规,米尺,细绳
3、实验演示:
方法一:将实物抽象成线段,探求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如果AB与CD相等,我们可以记为AB=CD(或CD=AB)
如果AB比CD短,我们可以记为AB
如果AB比CD长,我们可以记为AB>CD(或CD
方法二:我们还可以通过量出各条线段的长短来比较线段的长短。
表示方法:试用几何语言表述两线段比较可能出现的结果。若两线段为线段AB、线段CD,则有如下结论:AB
活动目的: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的了解有一个生动、直观的体验,同时通过个体学习,合作学习,完成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完成角色的转化既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
(三)、应用实践
1、练一练
(1)全班分组,每组分别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同桌交换,估计三条边的大小,再利用手中工具(直尺、圆规)来检验你的估计。并用几何语言来表达。
学生活动:个体独立思考并利用工具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
活动目的:学生学会用直尺,圆规来完成度量法与叠合法,变感性为理性,达到即学即用的目的,从而让学生体会各种方法的利弊,同时达到巩固的目的。
3.画一画
1.如图,MN为已知线段,你能用直尺和圆规准确的画一条与MN相等的线段吗?
2.如图,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c,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和。
结论:线段c的长度是线段a,b的长度的和,我们就说线段c是线段a,b的和,记做c=a+b,即AC=AB+BC。
变式练习:上题中,若线段a的长度小于线段b的长度,请你画一条线段c,使得它的长度等于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差。
(四)应用巩固(导学案)
(五)归纳总结:
学生自评:独立完成小结,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本节课学习中的收获,困难。
五、评价:
本节课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多的采用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同时不排除使用接受学习。
以上是我的设计说明,敬请各位领导、老师留下您宝贵的建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