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案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时间:2025-07-06 08:23:37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精选10篇)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明白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过的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出示)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伟大的诗人,李是——李白,称为“诗仙”,杜是——杜甫,称为“诗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再一起读。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深沉、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快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生齐读)

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3、八年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

二、精读诗歌

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这一句里出现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忽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就是刚刚听说,“涕泪”就是眼泪。诗人泪流满面,都沾湿了衣服。可见诗人多么激动!谁来读读这句诗。

诗人为何如此激动?为何涕泪满衣裳呢?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的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吧。一起来看一首古诗(课件)一齐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战乱开始,诗人背景离乡,逃离了家园。他在逃难的路上,曾被叛军抓获,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这首诗是他被禁长安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你借助诗文的解释,好好读读,好好想想,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八年的漂泊,两千多个日子的颠沛流离,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的泪又是什么样的泪啊?(高兴、激动)这就叫喜极而泣(板书)指名读。

2、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了看家人?谁来读读第二句。却看:回头看。妻子指的是谁?(妻子和儿女)“愁何在”是没有了一丝忧愁。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的喜。用诗中的词就是“喜欲狂”,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欣喜若狂”。(板书)

一向爱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此时,居然“漫卷诗书”,“漫卷诗书”是什么意思?(胡乱地卷起诗书),可见诗人真的是“喜欲狂”,谁来读读这句诗?

收复了蓟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破碎的山河得到了统一,意味着老百姓们能家人团聚,不必妻离子散,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一起读。

3、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杜甫,还要做些什么?谁来读第三句。

“白日”指什么?(大白天)放歌是(放声歌唱),纵酒是(纵情喝酒)青春指的是(明丽的春天)。

4、在歌声和美酒中,诗人的心已飞到了还乡的路上。谁来读最后一句。

这句诗中出现了4个地名,哪4个?

这是诗人的回家路线,他从剑外起程,到巴峡坐船,穿过地形狭窄的巫峡,顺长江而下,抵达襄阳,再由陆路到达洛阳。这回乡的路是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谁来读?

“即”是什么意思?(立即)此时,杜甫的心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迫不及待、非常思念家乡、激动、兴奋)这就叫“归心似箭”。

5、今天,我们随着诗歌,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与杜甫同悲同喜。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到这儿,你觉得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忧国忧民)

所以,当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竟会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指板书)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和欣喜若狂的诗人一起放歌吧!读。

6、请同学们自由地背一背这首古诗。

三、课外拓展

读一读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思想]

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KJ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KJ杜甫简介)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KJ出现课题)

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KJ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三、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此处隐藏8455个字……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聊聊诗人,导入新课

1.简介诗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安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

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的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简介时代背景,揭课题。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以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

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写的这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读读古诗,整洁体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全班正音,注意蓟念“jì”,涕念“tì”

3.再读古诗,指导学生接古诗的音韵与节奏,读好每一句全班齐读。

三、自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悟诗意。

(1)学生回忆交流弄懂古诗诗意的方法。(结合注释,反复读中理解,联系插图,发挥想象,串联词义等。)

(2)请同学综合运用以上方法,默读弄清诗意,不理解的可以打上“?”。

(3)同桌相互合作,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全诗大意: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乍听到这个消息,止不住的泪水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愁颜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纵情饮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直奔那旧都洛阳。)

(1)教师评价。(注意侧重学生把握文意的能力,重点评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遣词造句的精当。)

(2)带着对诗文的理解齐读古诗。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导学生想象全诗意境。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结合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诗人听到“收蓟北”时,有何感受?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教师相机小结:“初闻涕泪满衣裳”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时,自然想到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当看到亲人们都不在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板书:忽传 收蓟北

初闻 涕泪

愁何在

喜欲狂

(2)你还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教师相机小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喜悦情感的第三

次爆发。诗人像小孩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尽兴,还需要“放歌纵酒”才能把喜情抒尽。“白日放歌”纵酒,不是借酒消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歌唱。他恨不得立即归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真实写照。“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险峡穿行疾驰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全诗用了好些地名,如“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等,因为贯穿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并不使人感到丝毫的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的真切,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板书:白日放歌

青春作伴

巴峡——巫峡

襄阳——洛阳

3. 指导学生诵读全诗,读出诗人喜悦的心情。

4. 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五、感悟方法,拓展延伸

1.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行,五、六两行讲究对仗。这里,“却看妻子愁何在”与“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酒”与“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仗十分工整,有极其贴切自然。

2.根据诗意,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短文。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在理解每个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背诵并默写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这首诗明白如画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难点: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具学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揭题,知背景。

1、师语:

在我国唐朝,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伟大诗人,他是谁?大家对他了解多少?(生简介)谁能背诵一下他的诗?

2、知背景,释题。

让我们来看一下杜甫晚年的遭遇吧!(师简介)板书课题,读题,释题。

二、初读诗,读通顺。

1、课件范读全诗。

2、生自由读诗。

3、点生读,并进行评价,纠正字音:妻子(qízǐ)不读(qīzi),漫卷(mànjuǎn)

三、细读诗,明诗意。

1、小组自学:弄懂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

3、出示课件,读一读,演一演。

四、品读,悟诗情。

1、诗中有一个词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大家能找到吗?(喜欲狂)

a、诗人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祖国重归统一,人民可免受战乱之苦。)

b、明明是喜讯,为什么诗人还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以悲衬喜)

扩展一: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理解“漫卷诗书”。(以乱衬喜)

诗人视书如命,此时却一改初衷,漫卷诗书,为何?

3、诗人“喜欲狂“还表现按在哪儿?(放歌、纵酒)

4、“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是四个地名,涉及四川、湖北、河南三省,相隔路途遥远,诗人却只用四个词语连接起来,再加上“即、便”二字,让人感觉如何?(归心似箭)

扩展二:李白《早发白帝城》

5、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活动: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情感。

六、快乐作业:

1、给古诗配画。

2、想象此诗情境,叙说故事。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

忽传 却看 放歌

初闻 漫卷 纵酒

即从……穿……

便下……向……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精选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